隨著醫療技術及設備的進步,癌症這個人類的頭號敵人,已經慢慢擺脫不治之症的名號,當然前題是及早發現,並且用適當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癌症。治療癌症最普遍的方式包括有傳統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而近年來亦有一些新的治療方式被採用,例如電腦刀及標靶治療等等。

平心而論,每一種癌症治療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存在,也沒有任何一種癌症治療方法是適合每一位癌症患者的,因為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都不一樣,因此必需經過主治醫師的詳細評估,加上患者的配合,才何以得到最理想的結果。

以下的一段影片,為台南奇美醫院電腦刀腫瘤治療中心日前發表的一個肝癌、肝腫瘤、肝硬化案例分享,一位肝腫瘤患者在接受台南奇美醫院電腦刀腫瘤治療中心治療後,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讓他感到非常高興,也希望更多癌症病人,可以透過台南奇美醫院的電腦刀腫瘤治療設備,得到更理想的癌症治療結果。片段中也有模擬操作,非常具有參考性。



台南奇美醫院的電腦刀腫瘤治療設備,據該治療中心表示,目前可以處理的癌症包括攝護腺癌,肝癌,肺癌,腦癌(腦瘤),鼻咽癌,脊椎腫瘤,胰臟癌及神經腫瘤等,民眾如果想瞭解更多關於電腦刀的問題,可直接到台南奇美醫院的電腦刀腫瘤治療中心的網站,網址是 http://www.chimei-ckc.com.tw,或致電服務人員洽詢,電話是 (06)251-1288 。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攝護腺肥大年輕化

攝護腺肥大一般來說是比較年長男性容易罹患的疾病,但隨著飲食西化、營養品補充過頭,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的趨勢,門診病患中出現不少40歲左右的看診者,更有患者因營養食品補充過量,使攝護腺增大到5倍之多,苦不堪言。

攝護腺肥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年齡,是所有男性都必需面對的問題,攝護腺會隨年齡增加變大,一般來說攝護腺肥大的發生起點是在50歲到60歲之間,80歲以上的男男9成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除了年齡之外,飲食、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會對攝護腺產生影響,而中壯年健康男性如果出現攝護腺肥大的情況,應該跟飲食習慣及內容有關係較大。攝護腺肥大的確切成因其實並不很清楚,但據研究指出飲食是原因之一,例如高油脂、嗜肉類、少蔬果纖維的飲食習慣,都很容易使得攝護腺長大,超出應有的範圍,也因此門診40多歲攝護線肥大患者增多。

許多患者開始時是因頻尿、解尿不乾淨或尿速慢等原因到醫療院所看診,患者多自認為是尿道感染或泌尿道結石有關,在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再探究其原因,大多數都有營養攝取過量情形,更曾有一名60歲的男性,攝取大量錠劑類營養補充品及含微量元素的錠劑,把平均約40公克的攝護腺「養大」到200公克之多,造成非常大的不方便。


要避免攝護腺肥大不合理的長大,建議要飲食清淡,多攝取蔬果類的高纖維食物,會有助於延緩攝護腺肥大或預防攝護腺癌的機會;另外中高年齡男性也應維持正常的性生活,因為性生活可讓攝護腺內的物質排出,算是另類的排毒,對降低攝護腺炎攝護腺癌的機率應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加速戴奧辛排解的方法

知名蚊香被驗出含有戴奧辛,讓很多使用者大吃一驚。環保署研判這些蚊香是在越南製造時受到污染的,因為蚊香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木屑,而在越戰期間,美軍為了在叢林戰中戰勝越共,使用了兩千萬加侖的強力落葉劑「橘劑」在叢林中使其落葉或枯萎,這些殘留的化學品間接導致蚊香被污染。

戴奧辛(dioxin, 二噁英)被形容為「世紀之毒」,它是一個單環有機化合物,無色、無味且毒性非常強烈,很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多在垃圾焚化爐中產生。研究發現,天竺鼠每公斤體重內的戴奧辛含量不到一微克,即可能致命。戴奧辛共包括七十五種化合物,二、三、七、八-四氯聯苯戴奧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CDD)毒性最強,1997 年國際癌症總署更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據北榮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戴奧辛半衰期大約面是七年左右,進入體內後不易排出。

科學家已經證實戴奧辛跟多種癌症的發生有關聯,例如肝癌肺癌、胃癌及淋巴癌等,同時戴奧辛也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可能造成胎兒缺陷,孕婦流產、免疫能力下降、面部長出氯痤瘡、體重減輕、內分泌失調、肝腎受損等問題,其害處絕不可忽視。而據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民眾可多吃高纖、五穀雜糧類食物,少吃炸類、內臟類,以協助加速戴奧辛排解。」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標靶治療藥物

標靶治療所用的藥物藥費非常昂貴,但為了一線生機,確實有不少焦急的癌症患者家屬願意付出高額的金錢來換取一個希望,然而有一點必須要瞭解的是,標靶治療所用的藥物,並不是對每一位癌症病患都適用的,而且藥物本身也有作用時效,時間過了還是會失效的,如果使用不當的話,更可能會出現反效果,或者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為腫瘤的致癌途徑並非單一成因,往往是極為複雜的,也因此標靶治療如果用在沒有相關基因反應的病患上,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且不同的癌細胞也將採用不同的標靶治療藥物,所以在進行標靶治療前,必需先經過一定的程序,確定有基因反應,才可以把標靶治療納入癌症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先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依據自已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癌症治療方式來進行治療,才會得到最大的受益。

目前使用上比較多的標靶治療藥物,包括有治療乳癌的賀癌平(Herceptin)、肺癌治療的艾瑞莎(Iressa)、肝癌治療的蕾沙瓦(Nexavar)、治療大腸直腸癌的爾必得舒(Erbitux)及癌思停(Avastin)等。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接種 B 肝疫苗後注意事項

要預防 B 型肝炎,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外,可以接種 B 肝疫苗來加強防範,B 型肝炎疫苗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 B 肝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有相當高的安全性,接種 B 肝疫苗為三劑肌肉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相隔 1 個月,第二劑與第三劑相隔 5 個月,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 15 年。然而根據兒童肝膽防治基金會的發現,有部份施打完 B 肝疫苗的孩童也出現罹患肝炎、肝腫瘤肝癌的情況,因此特別呼籲家長,接種 B 肝疫苗後,仍需要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看是否在孩子身上產生抗體,才能確認 B 肝疫苗是否發揮保護作用。

據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張美惠表示,B 肝疫苗的確讓台灣孩童的 B 型肝炎帶原率由 10% - 20% 下降至 1% - 2%;兒童肝癌的發生率則由每 10 萬人平均發生率為 0.52 人,下降至 0.13 人。雖然這數據顯示出不錯預防的成效,然而仍有一部分的人在接種完 3 劑 B 肝疫苗後,仍然無法發揮保護作用,因為不產生抗體而成為 B 肝帶原者,在日後發展成肝硬化或是肝癌會大為提升。

因此張美惠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夫妻中有 B 肝帶原者,尤其是媽媽是帶原者時,會有很大機率發生垂直感染,最好讓小孩按照 B 肝疫苗的施打疫苗時程來接種,即出生一週內、一個月、滿六個月,在完成 3 劑 B 肝疫苗接種後;再於孩子 12 至 15 個月大時,進一步作抽血檢驗,看是否有產生 B 肝抗體或抗原。假如完成接種後的一年,抽血檢查發現沒有產生抗體者,可再補接種,並再檢測是否產生保護性抗體,同時定期追蹤,及早預防處理。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C 型肝炎、C 肝

C 型肝炎是一種由 C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C 型肝炎病毒簡稱為 HCV,在病毒分類上屬於正鏈 RNA 病毒,早期被認為是造成非 A 非 B 病毒型肝炎 (non-A, non-B viral hepatitis) 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C 型肝炎病毒於 1978 年被發現,其後於 1989 年通過基因技術,首次獲得基因組序列,它是一種 45 奈米大、有外殼的、單鏈核糖核酸的病毒,它屬於黃病毒科中的肝炎病毒屬型。

C 型肝炎傳播的途徑為腸胃道外傳播 (parenteral transmission),而最主要傳播途徑是受污染的血液。施打藥物或毒品習慣的人 (如共用針頭) 通常是得到 C 肝的高危險群,大約有七成的感染者都有施打毒品的習慣,而使用不乾淨的器具來進行刺青和穿孔也是危險因素之一;隨著血液篩檢的進步,開發中國家目前在輸血後感染 HCV 的風險已經大大的下降了,另外在美國的一項統計中指出,捐血者的血在通過所有的血液檢查後,感染 HCV 的機率是 103,000 分之一。除了血液傳染之外,HCV 也可能會經由性行為與垂直傳染來傳播,在 HCV 感染者精液與陰道的分泌物中可以發現 HCV 病毒的存在,目前也有一些報告已經顯示性行為是可以傳播 HCV 的,不過,經由性行為感染 HCV 的機率是很低的,另外 HCV 垂直傳染 (通過母親傳染給未出生的嬰兒) 的機會也是很低,大約佔 0% 到 12% 左右。至今為止仍有高達 40% 的 C 肝感染者是由於不明原因而感染,所以應該還有未知的傳染途徑存在。

急性 C 型肝炎

受到感染之後 6 到 12 個星期,少部份的人會產生急性 C 型肝炎,其中約 25% 的人會出現一些輕微的症狀,例如鬱悶、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比較特別的症狀,像是黃疸、脂肪痢,以及血清中 ALT 指數的升高等;而另外 75% 的人,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症狀的出現。除此之外,感染 HCV 也可能會產生急性猛爆性肝炎,但可幸的是機率並不高。

慢性 C 型肝炎

大多數感染 HCV 的人一般來說會轉變成慢性肝病,除非到了末期,慢性 C 型肝炎通常是沒有任何症狀的,ALT 的指數也基本上是正常或只有輕微的升高,不過大多數的人肝臟組織已經有異常病變。約 1/4 的被感染者在其後 20 年中病情會逐漸惡化,可能會導致肝硬化 (hepatic cirrhosis),或者是罹患肝癌 (肝細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的可能性會提高。

由於目前尚無 C 肝疫苗,預防之道唯有減少血液接觸的機會,因此應該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療行為,例如打針、打點滴或針炎等侵入性治療,如一定要進行時,則務必要求醫護人員注意衛生、帶手套、消毒器具,以降低被傳染 C 型肝炎的機會。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B 肝、B 肝疫苗

B 型病毒性肝炎,簡稱 B 肝,是一種由 B 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病變B 肝主要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中流行;B 型肝炎與肺結核及愛滋病並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是全球死亡原因的第 10 位,據統計全世界約有 3.5-4 億的人口感染 B 肝病毒,這數目是愛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B 型肝炎主要是透過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例如輸血、生產過程、傷口接觸、醫療器具、刺青、親密行為及性行為等,另外病毒也可以通過皮膚上的小傷口或者粘膜進入體內;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例如刮鬍刀、指甲刀等,也可能成為傳染 B 型肝炎的媒介,不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性行為和母親在懷孕過程中的垂直感染。

B 型肝炎患者的癥狀有發燒、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黃疸,但有些患者也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癥狀而使得病情沒有被發現。B 型肝炎的潛伏期約為 40 至 160 天,發病的過程會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反應而有所差異,成年人感染 B 肝病毒之後,約有 5% 至 10% 的人會罹患慢性 B 型肝炎或者成為帶原者,兒童感染則 80% 以上會成為 B 肝帶原者。

B 型肝炎可以是一開始就慢性,或者是從急性轉成慢性,所謂慢性肝炎的定義是,假如病人的肝臟發炎以及血液內可以證實病毒的時期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被感染的人年齡越低,B 型肝炎慢性的可能性就越高,比較具體的數據是,剛出生的嬰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約為 90% 以上,而四歲的幼兒被感染的話,慢性的可能性則約為 50%。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然而如果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 B 肝病毒者,即為 B 肝帶原者,B 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有可能會繼續傳染給跟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台灣,B 肝帶原者的人數約佔總人口數的 15% 左右。根據統計,約有 80% 的肝癌患者是 B 型肝炎帶原者,而 B 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會,是非帶原者的 200 倍以上。

針對 B 型肝炎的預防,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可以施打 B 肝疫苗來加以預防,B 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 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使用的 B 肝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有相當高的安全性,B 肝苗施打建議為三劑肌肉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相隔 1 個月,第二劑與第三劑相隔 5 個月,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 15 年。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攝護腺特異抗原 PSA

攝護腺的問題是中年以上男性不得不去面對的隱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九十七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惡性腫瘤 (癌症) 連續第 27 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而其中攝護腺癌的比例是 2.3%,在所有癌症中排行第七,是值得注意的。除了攝護腺癌外,其他攝護腺方面疾病如護腺炎及攝護腺肥大,數字也是逐年增加,因此定期及確實的攝護腺檢查,對中年以上的男性來說是有必要的。

由於早期的攝護腺癌一般來說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可能只是出現如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很容易會讓人忽略而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攝護腺癌診斷的方式包括有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檢查、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及攝護腺針刺切片等;而其中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檢查,只要經由抽血即可測得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的濃度,是最簡單及最方便的檢查方式。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檢查雖然方便、簡單,但也有其盲點在所,因為罹患攝護腺癌不是造成血攝護腺特異抗原 (PSA) 濃度升高的唯一原因,其他如良性攝護腺肥大、感染或人為因素,也有可能引致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濃度升高。因此,攝護腺特異抗原 (PSA) 的檢查結果,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作用,但不能作為確診指標;一般人的 PSA 正常值應為 4 ng/ml 以下,而根據一些醫學研究報告指出,PSA 檢查結果在 4-10 ng/ml 之間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約有 20-30%,而 PSA 檢查結果在 10 ng/ml 以上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則上升至 50% 左右,有必要作進一步的切片檢查,以確定其升高的原因;至於在 4-10 ng/ml 之間者,可用游離型 PSA/PSA 比率、PSA 密度、或 PSA 年齡參考值來進一步判斷是否需要作切片檢查。

最後特別要提醒的是,在進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檢查前,應避免包括如肛門指診、攝護腺按摩、騎腳踏車、性行為或置放導尿管等活動或行為,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正確性。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是一種嚴重的陣發性顏面疼痛,一陣一陣的、重覆的抽痛或伴隨以雷電般的刺痛感,這種疼痛非常厲害,部分患者甚至會茶飯不思。而由於三叉神經痛的表現與牙痛接近,故常被患者自認為是牙齒方面的問題而至牙科就醫,但做了相關的牙科治療後,卻未見症狀改善時,才被轉診至神經科接受治療。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為混合神經,也就是既含有運動神經又含有感覺神經。感覺部分收集來自面部和頭部的信息,運動部分則控制咀嚼肌。三叉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它的運動部分從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再併入下頷神經,一同經卵圓孔穿出顱部。而它的感覺部分的胞體組成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節又分出三條分支(這也就是它叫三叉神經的原因),第一分支為眼神經、第二分支為上頷神經、第三分支為下頷神經,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多發生於單側的上頷神經和下頷神經,受影響的患者在輕觸、冷風吹或冷熱水敷於面頰或牙床部位時,會突然引起陣發性劇痛,甚至在進行日常活動像齟嚼、吞嚥或談話時都會產生疼痛的感覺。而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感覺通常是持續的鈍痛或者有灼熱的感覺,受影響的臉部區域範圍較大,通常不具觸發點。三叉神經痛在中、高年齡層的婦女較為常見,而這樣的嚴重顏面疼痛,也會對患者的生活作息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叉神經痛的成因在醫學上已經是相當清楚的,大部分的三叉神經痛是因為三叉神經在腦幹根部被血管壓迫造成短路所致;其他病因如多發性硬化症、腦幹腫瘤、帶狀皰疹、牙痛等,也可能會引起類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面,基本上分為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手術治療方面大多會採用微血管減壓顯微手術 (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這手術發展至今已經超過三十年,它的優點是治療效果良好,比較不容易導致重大面部麻木;但任何侵入性手術都可能會有感染、動脈或顱內神經受傷的風險;而有少數患者則有醫療禁忌症,或個人因素需避免侵入性手術。如果不想開刀,或者是年紀太大,又或者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時,藥物治療應為第一選擇;但是藥物治療也可能會因患者的情況而產生副作用,假如這些藥物對患者造成明顯的影響,則需暫時停止服藥。

至於最近很多人有興趣的電腦刀治療設備,算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另一種選擇,這是一種創新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電腦刀治療設備是使用輻射線精確地瞄準三叉神經,給予一個適當的輻射劑量來進行治療。與其它放射線手術做比較,電腦刀 CyberKnife 不需要在患者的頭部加上一個框架,仍然可以精準的來進行治療,這樣對接受治療的病患來說,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無論是在便利性和舒適性上,都有所提升。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肝功能指數 GOT、GPT 的迷思

GOTGPT 這兩個肝功能指數是國人相當熟悉的 B 肝檢測項目,但一般人會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只要身體健康檢查結果,肝功能指數 GOT 及 GPT 都在正常的範圍內,就能夠保障肝臟的健康,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事實並不一定是如此,因為有一些臨床上的病例顯示,肝功能指數 GOT 及 GPT 明明就是很正常,但過沒多久卻被檢查出罹患肝硬化肝腫瘤肝癌,讓患者及家屬都感到非常錯愕。

GOT 及 GPT 的檢測數值正常,所代表的只是檢測當時肝臟是在非發炎狀態,但它有可能已經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而不自知。GOT 及 GPT 都是肝細胞內的酵素,當肝細胞發炎時,或者是不管什麼原因細胞壞死,壞死之後這兩種酵素會釋出,導致血液裡面的 GOT 及 GPT 數值升高,所以其指數值的高低,是肝臟有無發炎的指標,但是 GOT 及 GPT 指數不高,卻不代表病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癌,因此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一定就保証沒有肝臟方面的疾病。

有很多肝炎患者,縱使發炎情形都已經停止了,但纖維化、肝硬化的情形卻已經產生了;一旦變成肝硬化,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就會提高許多。再者,早期的肝癌,肝功能指數也不一定會高起來,因為肝癌在生長的過程,只有在肝癌周圍被肝癌壓迫侵犯的肝細胞才會壞死,因此,GOT 及 GPT 仍然有可能是正常的數值之內,很容易會讓人忽略而導致不幸的悲劇發生。

定期的健康檢查是防止疾病嚴重化的重要動作,但基本之道,仍是在日常的生活習慣及保養,在肝臟疾病的預防及保健方面,建議如下:

1. 保持正常及規律的生活作息,不要熬夜、不要抽煙及盡可能少喝酒;
2. 注意飲食衛生及減少油脂的攝取量以控制體重;
3. 不要與他人共用如牙刷、刮鬍刀等個人衛生用品;
4. 減少不必要的「侵入」行為如打針、輸血、刺青、穿洞等,如要進行這些行為時,應特別注意器具是否充分消毒,以避免感染;
5. 不要亂吃成藥或者是來路不明的藥品;
6. 適度的運動;
7. 接種疫苗。

如果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時,應找專業的醫師來就醫並進一步查明原因,千萬不可以置之不顧,否則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腦下垂體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是泛指生長在腦下垂體上的所有腦瘤,是相當常見的良性腺瘤,為顱內腔唯一真正原發性的腺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 10-15%,好發年齡則介乎二十至四十歲之間的成人居多。腦下垂體腫瘤依症狀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有功能性腦垂腺腫瘤,以泌乳素腺瘤最多,約有 45%,其次是生長激素瘤,約有 15%,再其次促腎上腺分泌素腺瘤,約有 10% 左右,至於其他較少見的促甲狀腺分泌激素腺瘤,則約有 1%;第二類為非功能性腦垂腺腫瘤則約佔 25% 左右。

腦下垂體位於腦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中的蝶鞍內,它的上方有視神經經過,兩側被海綿靜脈竇所包圍,它的底部為蝶竇及鼻咽。整個腦下垂體的體積很小,大小約 1.3x0.9x0.6 公分,重量約 0.6 克,可分為腦下垂體前葉、腦下垂體後葉,其中前葉約 80%,後葉約 20%。

腦下垂體是全身荷爾蒙分泌及控制的中樞,腦下垂體前葉受下視丘分泌的釋放激素、抑制激素作用,共分泌多種激素,包括生長激素、黃體素激素、濾泡激素、促甲狀腺素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泌乳激素;腦下垂體後葉則負責儲存或釋放下視丘分泌的兩種激素,分別是抗利尿激素及催產素。

腦垂腺腫瘤在臨床上的表現方式,第一類有功能性腦垂腺腫瘤大多數是內分泌不平衡及腫塊效應,內分泌不平衡往往會造成正常的內分泌機能失去控制,例如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孕症、泌乳症、無生理期的情況,而男性患者則可能會有女乳症、陽萎及性功能障礙等症狀;如果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會導致肢端肥大症及腕道壓迫症候等;假如腫瘤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則可能會產生如月亮臉、水牛肩、妊娠紋或 向心性肥胖等庫欣氏病徵;若腫瘤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則患者可能會有體重減輕、心搏過速、手顫抖、不耐熱或睡不著等症狀。

第二類的非功能性腦垂腺腫瘤,它不會產生賀爾蒙分泌過度的情形,故在早期不易被發現,它對患者的傷害主要是因腫瘤壓迫視神經、腦組織或正常的腦下垂體而產生臨床症狀,例如局部壓迫視神經可能產生視力模糊、視野缺損、視乳突水腫或頭痛等症狀。而由於患者不易自覺,往往發現時,腫瘤已經相當大了;少部分患者,腦下垂體腫瘤甚至可能伴隨出血,可能會造成昏迷。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所引起其分佈範圍的疼痛。坐骨神經來自腰椎,經臀部、大腿後側,再往下至後小腿及足部。坐骨神經痛是相當常見的後腰毛病,在這自腰背部延伸到腿部的坐骨神經中,只要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受到異常的壓力,都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而這些壓力的來源,通常是因為脊柱出現椎間盤突出而引起的。每一個椎間盤都有一個液化中心,被可伸縮的纖維組織圍繞著;當椎間盤出現脫落情況時,纖維組織就會產生類似「溢出」的狀態,就好像車子的輪胎變形,有一個小東西從表面突出來一般。而視椎間盤脫出的位置,有可能直接壓迫到坐骨神經並引起劇烈的疼痛。

坐骨神經痛患者的症狀是因人而異的,坐骨神經痛的位置可能發生在下背部、大腿後側,小腿下端以及足部的疼痛;患者會有包括疼痛、麻痺、灼熱或刺刺的感覺,一般來說只在身體的一側,而根據神經根的壓迫點不同,疼痛的類型也不盡相同;有些患者覺得疼痛是斷斷續續的,仍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但有些人卻完全不同,症狀一發不可收拾,同時也把生活坐息完全擾亂了。

坐骨神經痛並不是一發生就必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通常患者在第一次發作時,都會先採用比較保守的方式來因應,例如是臥床休息及活動限制、服用抗炎藥物、骨盆牽引物理治療等,特別是鍛煉方式,它對坐骨神經痛患者完全恢復活動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採用上述的方式持續一段時間後,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應該都會得到改善;但如果沒有得到改善時,才會有必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並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而如果患者出現比較嚴重的情況,如發生肌肉萎縮或大小便困難等,則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

坐骨神經痛的手術治療並不困難,其中又以顯微椎間板切除術效果最普遍,大多數的專科醫師對這項手術也相當熟悉,因此在安全性上會相對的比較高;手術時間大約是在一個小時以內,術後住院約三到七天即可,而有一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在採受手術前,會很擔心手術可能導致下肢麻痹或半身不遂等後遺症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實務經驗上,只要在手術進行時小心的避開神經,通常後遺症的的機率是相當低的。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何謂標靶治療?

癌症(惡性腫瘤),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它同時亦是全球人類的頭號殺手。科學家們為了讓治療癌症的結果更理想,都希望研究出一種更佳的癌症治療方式,可以做到只針對特定的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不會對人體其他的正常組織造作重大的傷害,而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的藥物,就是在這種「針對性」的理念下被研發出來。以簡單的比喻來說,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的藥物好比是一顆「導彈」,針對敵方的陣營來攻擊而不會對周邊的平民百姓造成重大的傷害,這樣專一性的治療方式,跟傳統的癌症治療來比較,在某些情況下,不但在治療效果上會相對的提升,而且副作用的影響亦相對降低,故整個癌症治療過程的品質也相對的提高。

標靶治療所用的藥物,是以細胞癌化過程中有關的分子酵素或者是癌細胞上一些特殊結構為攻擊標的,進一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而因為癌細胞中有相當多這些分子酵素存在,所以受到影響的層面亦較大,故其專一性會比傳統的化學治療方式為高,然而這並不是完全不會影響到正常細胞。標靶治療的藥物,依其作用標的可大致上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作用在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作用在癌細胞訊息傳遞的路徑及作用在癌細胞表面抗原。

有些時候,癌症患者會對標靶治療存有一些迷思,誤認為標靶治療的效果一定會比較好;然而事實並不一定是如此,因為標靶治療並不是對每一位癌症患者都適用,其主要原因是標靶治療如果用在沒有基因反應的病患上,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因此在進行標靶治療前,必需先經過一定的程序,確定有基因反應,才可以把標靶治療納入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先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依據自已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癌症治療方式來進行治療,才會得到最大的受益。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多吃蔥蒜有助於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據意大利醫學專家的調查結果指出,每天食用少量蔥蒜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能會減少 50%。而在攝護腺肥大的病例中,普遍現像是攝取各種蔬菜的數量不足,特別是攝取蔥蒜類的數量和頻率都偏低。

研究結論推斷認為,含有大蒜成分的食物,可能有助於抑制膽固醇脂肪酸合成中某種酶的產生,而膽固醇的水平則直接關係到類固醇激素的合成和攝護腺肥大。曾經有一些案例是,服用大蒜萃取物的攝護腺肥大病人,其症狀獲得改善。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亦認為,蔥蒜類蔬菜辛散通陽,能夠破除寒氣積滯,從而對於壅塞、增生性疾病,以及易產生淤滯體質的人而言,會有助於疏通血氣。這項醫學上的研究為這個中醫理論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因此,攝護腺肥大患者,可以多食用蔥蒜,以期協助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會比肉食者低

一份來自英國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素食者在罹患血液方面癌症的機率,會比肉食者低 45%,而整體來說,素食者罹患癌症的機率,則比肉食者低 12%。這項追蹤調查的樣本數是 61,566 位英國的民眾,在這長達十二年的研究報告中顯示,素食者罹患血液方面癌症的機率,比肉食者低很多,而只吃青菜及魚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也較肉食者低。

研究人員發現,在進行究的十二年中,共有 3,350 確定罹患癌症,其中肉食者占 2,204 人(約68%)、素食者 800 多人(約24%)、吃魚但不吃肉類的有 300 多人(約9.5%);而在罹患跟血液相關的癌症患者中,肉食者占 180 人、素食者 49 人、吃魚但不吃肉類的則有 28人。研究報告中也顯示,素食者罹患胃癌、膀胱癌和血癌的機率,比肉食者低很多,然而素食者罹患腸癌的比率,則較肉食者高。整體而言,每一百名人口中,平均會有 33 人罹患癌症,但是如果範圍只在不吃肉類者,則罹患癌症的機率則降低到每一百名人口中,平均會有 29 人罹患癌症。

在這之前己經有研究報告指出,胃癌和肉食及加工肉類有關,但關於素食和血液方面癌症的關係則是首次被提出,這項最新的研究報告將發表在《英國癌症月刊》。參與撰寫這份報告的英國癌症研究專家 Noami Allen 指出(牛津大學流行病研究中心),雖然這份研究顯示素食者和不吃肉類、只吃魚和青菜的人,罹患癌症的比率較肉食者低,但這只是一個初步的研究結論,這其中可能有更多因素等待科學家去發現;因此她提醒大眾,必須非常審慎的來詮釋這份新的研究報告,致癌的原因有很多,飲食的品質只是其中一項因素而已。

報告主筆人 Tim Key 教授則表示,這份研究報告中的結論,還不到要飲食均衡者改變其日常飲食習慣的地步。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Rajendra Pachauri 在去年則呼籲大眾每周應該至少一天不要吃肉類,以協助地球環保;根據聯合國食品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約有 20%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來自肉類相關產業,如果肉類的耗用量能有效的降低,對地球環保絕對是正面的。英國素食協會則表示,選擇素食是通往正確方向的第一步,但它並不是防癌的萬靈丹;而營養學專家亦提醒,全素食者必須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他命 B12,這是在素食品中普遍來說是較缺乏的。
詳閱全文...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高個子男生比較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英國的研究人員一項針對攝護腺癌的研究中指出,男生的個子越高,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會越大,而且腫瘤的惡性程度也會相對的比較高,這是對9000名以上男性(其中包括1357名曾參加過攝護腺癌治療研究的男性和7990名健康的男性)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研究指出,在參加過攝護腺癌症治療研究的男性中,身高每長高10公分,其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機率就上升6%,尤其是腿部比例較長的高個子男性,罹患高度惡性攝護腺癌的風險更可能升高12%-23%。

雖然攝護腺癌是中老年男性比較容易罹患的疾病,但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高個子男性在小時候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多寡有關,因為IGF-的多寡與癌症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關性。高個子男性年幼時血液中的IGF-1數量可能比一般人高,而隨著年紀的增長,這有可能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
詳閱全文...